晒晒这些年我们身边的变化

晒晒这些年我们身边的变化

    时间: 2024-03-12 08:49:29 |   作者: 云开全站app登录APP

  • 65年来,人们的生活水平、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 在硕果累

  65年来,人们的生活水平、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

  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,我们迎来共和国65周年华诞。65年来,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,自强不息,砥砺前行,把积贫积弱、满目疮痍、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团结统一、繁荣富强、蒸蒸日上的新中国,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。65年可谓弹指一挥间!65年的祖国发展,从我们身边的变化能看得更清。

  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“农村篮球风”,真可谓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,突然之间,农民都喜欢打篮球了,几乎每个村庄的男人们,都开始打篮球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初的豫东农村,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篮球场。场地就是平整的土地,如果干旱几天,打球时尘土会把人“淹”了。篮球架就是电线杆上面拼凑的几块板子,球筐99%是黑钢筋。那时候,我们村北地,也有一个篮球场,就是在那个篮球场里,留下了我许许多多的欢笑和梦想。当年,没有篮球,我与一样喜欢打篮球的小伙伴,一人3元钱,买了一个橡皮篮球。

  近两年,成长起来的农村新一代青年,又开始喜欢健身了。尽管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样形成健身热,但隔三岔五会有某个村子修建篮球场。现在有了政策,只要村子里把场地腾出来,就会有“农村文化大院”、“农村改造工程”等一些惠农项目,由政府出钱,把地面硬化成水泥的,然后给装上标准的篮球架。村民请人画上线,就是与城市里一样的篮球场了。

  昔日村民自己平整场地、焊制简易篮球架的篮球场,曾经给农村青年留下了非常非常多的欢声笑语;今天,政府出资建设的标准篮球场,开始迎接新一代农村人强身健体,享受美好生活。首席记者 蒋友胜

  上世纪70年代,自行车、手表和缝纫机常被当作聘礼或嫁妆,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姻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,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。“我和老伴是1974年结的婚,家里准备了‘三大件’:自行车、手表和缝纫机。”家住纱厂一街的王荣大爷回忆。

  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黑白电视机、收录机、洗衣机成为百姓所追求的新“三大件”。“那时候,洗衣机是双缸的,冰箱是单门的,电视机是黑白的。”今年53岁的李洪记得最清楚的,就是当年看电视连续剧《射雕英雄传》,他所住的家属院只有1户人家有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,夜晚来临时,那户人家满屋满院的人,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场,大家其乐融融,日子过得热热闹闹。

  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彩电、录像机、空调又替代了上世纪80年代的“老三件”。“在当时,买了台彩电是件稀罕事,不少人会来看稀奇。而空调都是充氟利昂的挂式的,噪声很大,我结婚的时候家里花了3000多元给我买了台空调,一到夏天,全家大小都挤在我的卧室里睡觉。”回想起当年的情况,市民冯坤历历在目。

  今年国庆期间,市民赵迪在自己正装修的新房里盯了好几天。全自动洗衣机、彩电、摄像机、空调、冰箱、电脑等早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。房子、车子、票子成了“新三件”。“我觉得现在结婚第一位的还是要有房子。我对象家说结婚时送一辆小车当嫁妆,现在是万事俱备了。”赵迪说。

  以往的“三大件”,满足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;当今的家电,则更侧重于满足大家精神追求。“三大件”的变迁,如同一部生动的电影,直观而形象地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变化。记者 刁志远

  趁着几位堂兄弟都回商丘休假的时机,10月3日,组织叔伯三家在饭店来了一次祖孙四代的大聚会。一番热闹后,和堂兄弟将数码相机、手机交给服务员,委托服务员拍摄全家福。

  拍张全家福是他们家族聚会中的一个既定项目,不论时间上有没有特殊含义,只要大家凑在了一起,都必须端端正正地照张相。据说,这是从的爷爷、奶奶那里传下来的规矩。

  以前听奶奶说过,他们家第一次拍全家福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。当时家里的几个孩子前前后后都要走出农村去上学、去工作。老人心里舍不得孩子走,又不能拦着,爷爷就跑了很远的路,费了很大事请来了摄影师给拍全家福。

  见过那张珍贵的照片,只有巴掌大小,黑白底色,后来加的彩。说,那张照片加彩并不好看,不自然,而且只有一张,但爷爷、奶奶还是在家挂了几十年。

  请人拍照片,到摄像店拍照片的过程持续了大概10年时间。上世纪80年代,为了拍照方便,的大伯花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有点小毛病的二手海鸥照相机。照相机一拿到手就成了宝贝,亲朋好友加同事熟人排着队使用。大家庭的全家福拍起来方便了很多,而且时不时地还能拍一次彩色相片。只是因为相机使用中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有点高,胶卷价格有点贵,所以当时的照片比较少,一些效果还不理想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,家买了台傻瓜相机。相机操作格外的简单,连当时还在上小学的都会使用。当时胶卷的价格和冲洗相片的花费都有了不小的下降,照相已不再局限于家庭聚会;一张底片冲洗很多张,人手一张的梦想也终于实现。

  进入21世纪后,大家族里的每个家庭都有了至少一部数码相机。说,拍照开始越来越没有了庄重的感觉,反而多了一些娱乐的色彩。近几年,手机摄像头品质日益优化,平时的拍照全部由手机代劳,数码相机只有到了拍全家福这样的大场合才会动用。

  拍照越来越方便,照片成像质量慢慢的升高,随即改变的还有人类对于拍照、照片的态度。说,小时候一年也拍不几张照片,现在一天可以拍很多张,但是现在的照片拍过只会存在手机里、电脑里,很少再去冲洗,也没有了以前翻照片的美好感觉。首席记者 贾若晨

  国庆假期回老家,没想到,在这秋收时节,村子里还有人健身。晚上,在村头的空地上,音乐响起,村里的婶子、大娘们,20多人跳起了健身操,打起了腰鼓。母亲站在最前面,她是村里文艺队的队长兼教练,大家都跟着她学。

  谈起打腰鼓,母亲有着很深的情结。母亲以前曾多次给我讲起,上中学时,她就是学校宣传队的主力。“当时,整天到各村去演出,还经常去集上、乡里参加文艺汇演,很热闹。”

  后来,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母亲和父亲一起农忙时耕地劳作,农闲时东奔西走做生意。每天天不亮就出去赶集赶会,忙碌一天,甚至顾不上吃饭,回到家天已经黑了,哪还有时间去打腰鼓?

  春去秋来,时光流转。抚养大孩子,又看大孙子,母亲也变老了。5年前,母亲又重新打起心爱的腰鼓,虽然青春不再,但是母亲精神抖擞,仿佛焕发了青春。她让我从电脑上给她下载各种打腰鼓的视频,自己一遍一遍地跟着学,反复练习。在母亲的带动下,村里的很多人从麻将桌旁走开,打起了腰鼓,跳起了健身操。现在,就连附近村的腰鼓爱好者也到家中找母亲,请她去教课。母亲对此也总是有求必应,义务授课。

  打起腰鼓,母亲精神焕发,动作麻利,好像又年轻了10岁。一个小小的腰鼓,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变迁。若不是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,母亲怎么会重拾起腰鼓,并建立了小村的腰鼓队呢?记者 吴海良

  65年来,人们的生活水平、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席记者 魏文慧 摄

  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,我们迎来共和国65周年华诞。65年来,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,自强不息,砥砺前行,把积贫积弱、满目疮痍、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团结统一、繁荣富强、蒸蒸日上的新中国,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。65年可谓弹指一挥间!65年的祖国发展,从我们身边的变化能看得更清。

  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“农村篮球风”,真可谓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,突然之间,农民都喜欢打篮球了,几乎每个村庄的男人们,都开始打篮球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初的豫东农村,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篮球场。场地就是平整的土地,如果干旱几天,打球时尘土会把人“淹”了。篮球架就是电线杆上面拼凑的几块板子,球筐99%是黑钢筋。那时候,我们村北地,也有一个篮球场,就是在那个篮球场里,留下了我许许多多的欢笑和梦想。当年,没有篮球,我与一样喜欢打篮球的小伙伴,一人3元钱,买了一个橡皮篮球。

  近两年,成长起来的农村新一代青年,又开始喜欢健身了。尽管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样形成健身热,但隔三岔五会有某个村子修建篮球场。现在有了政策,只要村子里把场地腾出来,就会有“农村文化大院”、“农村改造工程”等一些惠农项目,由政府出钱,把地面硬化成水泥的,然后给装上标准的篮球架。村民请人画上线,就是与城市里一样的篮球场了。

  昔日村民自己平整场地、焊制简易篮球架的篮球场,曾经给农村青年留下了非常非常多的欢声笑语;今天,政府出资建设的标准篮球场,开始迎接新一代农村人强身健体,享受美好生活。首席记者 蒋友胜

  上世纪70年代,自行车、手表和缝纫机常被当作聘礼或嫁妆,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姻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,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。“我和老伴是1974年结的婚,家里准备了‘三大件’:自行车、手表和缝纫机。”家住纱厂一街的王荣大爷回忆。

  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黑白电视机、收录机、洗衣机成为百姓所追求的新“三大件”。“那时候,洗衣机是双缸的,冰箱是单门的,电视机是黑白的。”今年53岁的李洪记得最清楚的,就是当年看电视连续剧《射雕英雄传》,他所住的家属院只有1户人家有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,夜晚来临时,那户人家满屋满院的人,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场,大家其乐融融,日子过得热热闹闹。

  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彩电、录像机、空调又替代了上世纪80年代的“老三件”。“在当时,买了台彩电是件稀罕事,不少人会来看稀奇。而空调都是充氟利昂的挂式的,噪声很大,我结婚的时候家里花了3000多元给我买了台空调,一到夏天,全家大小都挤在我的卧室里睡觉。”回想起当年的情况,市民冯坤历历在目。

  今年国庆期间,市民赵迪在自己正装修的新房里盯了好几天。全自动洗衣机、彩电、摄像机、空调、冰箱、电脑等早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。房子、车子、票子成了“新三件”。“我觉得现在结婚第一位的还是要有房子。我对象家说结婚时送一辆小车当嫁妆,现在是万事俱备了。”赵迪说。

  以往的“三大件”,满足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;当今的家电,则更侧重于满足大家精神追求。“三大件”的变迁,如同一部生动的电影,直观而形象地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变化。记者 刁志远

  趁着几位堂兄弟都回商丘休假的时机,10月3日,组织叔伯三家在饭店来了一次祖孙四代的大聚会。一番热闹后,和堂兄弟将数码相机、手机交给服务员,委托服务员拍摄全家福。

  拍张全家福是他们家族聚会中的一个既定项目,不论时间上有没有特殊含义,只要大家凑在了一起,都必须端端正正地照张相。据说,这是从的爷爷、奶奶那里传下来的规矩。

  以前听奶奶说过,他们家第一次拍全家福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。当时家里的几个孩子前前后后都要走出农村去上学、去工作。老人心里舍不得孩子走,又不能拦着,爷爷就跑了很远的路,费了很大事请来了摄影师给拍全家福。

  见过那张珍贵的照片,只有巴掌大小,黑白底色,后来加的彩。说,那张照片加彩并不好看,不自然,而且只有一张,但爷爷、奶奶还是在家挂了几十年。

  请人拍照片,到摄像店拍照片的过程持续了大概10年时间。上世纪80年代,为了拍照方便,的大伯花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有点小毛病的二手海鸥照相机。照相机一拿到手就成了宝贝,亲朋好友加同事熟人排着队使用。大家庭的全家福拍起来方便了很多,而且时不时地还能拍一次彩色相片。只是因为相机使用中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有点高,胶卷价格有点贵,所以当时的照片比较少,一些效果还不理想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,家买了台傻瓜相机。相机操作格外的简单,连当时还在上小学的都会使用。当时胶卷的价格和冲洗相片的花费都有了不小的下降,照相已不再局限于家庭聚会;一张底片冲洗很多张,人手一张的梦想也终于实现。

  进入21世纪后,大家族里的每个家庭都有了至少一部数码相机。说,拍照开始越来越没有了庄重的感觉,反而多了一些娱乐的色彩。近几年,手机摄像头品质日益优化,平时的拍照全部由手机代劳,数码相机只有到了拍全家福这样的大场合才会动用。

  拍照越来越方便,照片成像质量慢慢的升高,随即改变的还有人类对于拍照、照片的态度。说,小时候一年也拍不几张照片,现在一天可以拍很多张,但是现在的照片拍过只会存在手机里、电脑里,很少再去冲洗,也没有了以前翻照片的美好感觉。首席记者 贾若晨

  国庆假期回老家,没想到,在这秋收时节,村子里还有人健身。晚上,在村头的空地上,音乐响起,村里的婶子、大娘们,20多人跳起了健身操,打起了腰鼓。母亲站在最前面,她是村里文艺队的队长兼教练,大家都跟着她学。

  谈起打腰鼓,母亲有着很深的情结。母亲以前曾多次给我讲起,上中学时,她就是学校宣传队的主力。“当时,整天到各村去演出,还经常去集上、乡里参加文艺汇演,很热闹。”

  后来,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母亲和父亲一起农忙时耕地劳作,农闲时东奔西走做生意。每天天不亮就出去赶集赶会,忙碌一天,甚至顾不上吃饭,回到家天已经黑了,哪还有时间去打腰鼓?

  春去秋来,时光流转。抚养大孩子,又看大孙子,母亲也变老了。5年前,母亲又重新打起心爱的腰鼓,虽然青春不再,但是母亲精神抖擞,仿佛焕发了青春。她让我从电脑上给她下载各种打腰鼓的视频,自己一遍一遍地跟着学,反复练习。在母亲的带动下,村里的很多人从麻将桌旁走开,打起了腰鼓,跳起了健身操。现在,就连附近村的腰鼓爱好者也到家中找母亲,请她去教课。母亲对此也总是有求必应,义务授课。

  打起腰鼓,母亲精神焕发,动作麻利,好像又年轻了10岁。一个小小的腰鼓,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变迁。若不是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,母亲怎么会重拾起腰鼓,并建立了小村的腰鼓队呢?记者 吴海良

Copyright © 2017-2020 开云的网站是多少最新版本_云开平台全站登录APP入口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53483号